-
提问者
M.R.Y.
等级:秀才
-
人教版六年级下第四单元第12课《为人民服务》说说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解答:答: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于死的不同意义和价值的理解—“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克服困难、搞好团结、互相关爱,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2人回答 发布时间: 2021-07-26提问者
hnyc叶于涌
等级:童生
-
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解答:转化成分数乘法来解答。
第一步:先根据比求出总份数;
第二步:再求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
第三步:求出各部分的数量。
已知一个数量中各部分量的比和其中某一部分量,求另外几个部分量。
解题方法:已知的部分量÷这一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总数量,总数量×所求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各部分量。
已知两个量的比和它们的差,求总量。
解题方法:两个量的差÷两个量对应的份数差=每份数,每份数×总分数=总数量。
2人回答 发布时间: 2021-07-26提问者
hnyc李奕舟
等级:童生
-
提问者
黄盛
等级:举人
-
提问者
hnyc李小丹
等级:童生
-
已知两个数的和(或差)及这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
解答:“已知两个数的和(或差)及这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的问题的解法:
第一步:如果设其中一个量为x,根据两个量的“倍分”(倍数和分数)关系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数。这一步是解题关键;
第二步:根据“两个量的和(或差)等于已知量”列方程;
第三步:解方程求出x的值,再根据两个量的倍分关系或和(或差)求出另一个量。
2人回答 发布时间: 2021-06-24提问者
hnyc李小丹
等级:童生
-
已知一个数量的两次增减变化幅度,求最后变化幅度的问题?
解答:在解答已知一个数量的两次增减变化幅度,即先减少百分之几,再增加百分之几,求最后变化幅度的问题时,可以用设数法,把单位“1”设为一个具体数或“1”来解答。按“1”解答时,最后的变化幅度为1与“1×(1-减少幅度)×(1+增加幅度)”的差除以1所得的百分数。在前后增、减幅度相同时,两次增减的具体数量不同,减少的具体数量要多于增加的具体数量。
例如:一种商品,先提价10%,再降价10%,把原价看作单位“1”,则提价后的价格为:1×(1+10%)=1.1;降价后的价格为1.1×(1-10%)=0.99.0.99<1,所以现价低于原价。
一种商品,先降价10%,再提价10%,把原价看作单位“1”,则降价后的价格为:1×(1-10%)=0.9;提价后的价格为0.9×(1+10%)=0.99.0.99<1,所以现价低于原价。
2人回答 发布时间: 2021-06-09提问者
hnxc朱煜佳
等级:童生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3课《为人民服务》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个方面的意思。
解答: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于死的不同意义和价值的理解——“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克服困难、搞好团结、互相关爱,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2人回答 发布时间: 2021-06-09提问者
hnxc朱煜佳
等级:童生
-
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解答: 这种题需要记住一个公式:相差数÷单位“1” (单位“1”就是“比”字或“是”字后面的量)3人回答 发布时间: 2021-04-30提问者
小兔子
等级:童生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草原》一问是怎样围绕主题组织材料的?
解答:本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主题是表现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情谊,歌颂民族团结。作者为了表达这一主题,首先描写了草原美丽的景色,以草原之美衬托了蒙古族人民心灵之美和民族精神之美。作者在此基础上,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族人民款待贵客的场景来进行描述,通过“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四个场景,再现了蒙古族人民独特的民族风俗和热情豪爽的民族气质,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作者正是把草原的静态和草原人民“欢迎远客”的动态有机结合在一起,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蒙汉两族的情谊。
6人回答 发布时间: 2021-04-09提问者
朱朱
等级:童生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2课《月光曲》请你说说贝多芬为什么弹钢琴给盲姑娘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解答: 贝多芬被盲姑娘追求艺术的精神所感动,所以决定再弹一曲。弹完,盲姑娘善解人意更让贝多芬欣喜,所以决定再弹一曲。3人回答 发布时间: 2021-03-31提问者
微微
等级:童生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解答:《北京的春节》中描绘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正月十五”等,从而知道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那么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2人回答 发布时间: 2021-02-08提问者
雨
等级:童生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3课《穷人》中渔家的小屋“温暖而舒适”,这样的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找出课文中其他描写环境的句子,体会她,它们的作用。
解答:文章第1自然段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桑娜勤劳、善良的品质。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通过此处环境描写,与桑拿家“温暖而舒适”的小屋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有什么事情要发生。
2人回答 发布时间: 2021-01-29提问者
辰辰
等级:童生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中课文以孩子的视角,刻画了母亲的形象,你如何评价这位母亲?
解答:这是一位真实感人的母亲,她像大多数母亲一样,为生活而操劳,难免疏忽了孩子的感受,她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又被生活琐事牵绊,不能兑现对孩子的承诺。但即使忙得不可开交,她也没有用直接拒绝的方式去伤害孩子,而且对孩子满怀歉意。她的无奈让人心酸,她对孩子的爱又令人感动。
2人回答 发布时间: 2021-01-20提问者
鑫鑫
等级:童生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表里的生物》你认为文中“我”是个怎样的孩子?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解答:“我”是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遇到什么东西都要看个究竟。如:“里面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想:表里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我”还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文章开篇就描写了“我”所知道的大自然中动物的声音和生活里物体发出的声音,并且自己下结论: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接着,对父亲的表质疑、观察、猜测以及三番五次地让父亲把表打开,让自己看的事,都证明“我”爱观察、爱思考。
2人回答 发布时间: 2021-01-04提问者
小白
等级:童生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4课《少年闰土》。课文写了月下看瓜刺猹的闰土。结合相关内容,说说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
解答: 机智勇敢,善良机敏,见多识广3人回答 发布时间: 2020-11-28提问者
小熊同学
等级:童生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2课《桥》。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目?
解答:课文以“桥”为题目,原因有二:
一是在洪水狂奔而来时,村庄北面的窄窄的木桥是人们唯一的求生之路。这座桥也确实起了应有的作用,挽救了村民们的生命。
二是“桥”有着丰富而深刻的象征意义,在生攸关的时刻,老支书做出重大抉择。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将村民们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用身躯筑起了一座永不坍塌的桥梁。这座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于群众紧密相连的“桥”,则是课文以“桥”为题的深刻内涵。
2人回答 发布时间: 2020-11-06提问者
丁丁历险记
等级:童生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的结尾和开头有什么联系?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答: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了父亲牺牲后全家人的悲痛心情,而且反复强调了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与文章的开头形成了照应关系。这样写使得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的悲痛心情。
2人回答 发布时间: 2020-10-23提问者
小艾
等级:童生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1课《伯牙鼓琴》中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解答: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3人回答 发布时间: 2020-10-23提问者
毛毛
等级:童生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单元8课《匆匆》,我们知道,时间流逝本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
解答:作者在抒发时间易逝、无可挽留这一感受时,并不是去作枯燥无味的讲述,也不是去发空洞的呼喊,而是把自己在特定的处境里的感想,寄托于大自然多种可感的景象之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抽象转为具体、思绪化的形象,一开篇就以独特的诗意创造,产生动人的效果,使人不由得随着作者的思路对人生问题去作深入的思考。
2人回答 发布时间: 2020-08-14提问者
乐乐
等级: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