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中秋
【慕联导读】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
根据史籍的记载,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到唐朝初年,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宋朝,中秋节开始盛行,
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
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这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好几说。
一说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根据《礼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这里的夕月就是祭奠月亮,可见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开始祭月、拜月了。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后来相继模仿,民间也开始纷纷流传。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与农业生产相关。
“秋”,有庄稼成熟的意义,
所以常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到了中秋,田地里的农作物和果品都陆续成熟,
为了表达内心的喜悦,庆祝丰收,
就渐渐将“中秋”作为节日。
还有历史学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的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发明了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月饼最初在古代是中秋祭拜月神的贡品,
后来人们逐渐把月饼作为节日食品,
吃月饼如今是中国各地过中秋的必备习俗,
月饼也发展出了五花八门的品种,
广式月饼、苏式月饼、冰皮月饼、冰淇淋月饼......
可谓异彩纷呈,
因为月圆饼也圆,
又是合家分吃,
所以逐渐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寓意。
在古代,有着“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就是拜祭月神的意思。
摆好大香案,放上月饼、苹果、葡萄等祭品,
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方向,点燃红烛,
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福保佑。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
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因为中秋节的月亮又大又圆,极具观赏价值,
人们赏月颂月,表达自己渴望团圆,
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中秋节这一天,
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
在塔上燃灯的习俗,
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中秋夜灯内燃烛挂于家屋高处,
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这是宋代诗人苏轼写的诗歌《八月十五日看潮》。
在古代,中秋观潮可谓又一盛事,
观潮若想达到最好的观赏效果,
对于地点的选择可是相当重要。
浙江省的钱塘江观潮最为有名。
今时今日,
钱塘观潮仍是浙江中秋节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
许多公共场合在中秋这一天挂起了灯笼,
灯笼上写着谜语,
人们聚集在一起猜谜,
这也是许多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
这些活动上常能传出爱情佳话。
清代宫廷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
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
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
中秋节祭兔儿爷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异化,
中秋自从由祭月的礼俗转化成民间节日后
就淡化了礼俗色彩,
而游赏性质越来越突出,
玩兔儿爷的风俗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有力佐证。
古人作诗: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中秋佳节正是桂花飘香的时候,
许多人家会用桂花做桂花糕,
软糯可口,香气飘飘,
这甜甜的味道有谁不爱呢?
中秋食田螺,是很多广东人家中秋节的压轴食品,
一来民间认为吃田螺可明目,
传说八月十五吃田螺,可使眼睛“明如秋月”;
二来认为田螺肥美,也寓意美好;
三来田螺有壳,
剥壳食肉为“食心(新)转运”之兆义,
以求去邪气,晦气。
因为“柚”与“佑”谐音,
中秋吃柚子有希望月亮保佑的意思。
全家吃完大餐来个酸酸甜甜的柚子,
既解油腻又开胃,
充满清新的感觉。
中秋正是石榴成熟之时,
白若水晶,红似玛瑙,
既好吃又好看,
是桌上贡品的热门之物,
象征着长寿、吉祥与团圆。
中秋吃南瓜在江南一带非常盛行,
正值南瓜丰收之时,
此时的南瓜不仅个头最大,
而且味道醇厚香甜,
有俗话说:“八月半吃南瓜”。
南瓜不仅可以明目、护心、助眠,
还有补血美容的功效。
江浙地区盛行中秋吃菱角,
菱角长成于七月,
但中秋时节是它最为成熟饱满的时候,
它甘甜清脆,可生吃也可熟食,
中秋吃菱角有“聪明伶俐”之意,
所以家有小孩的常常能在这天吃上美味的菱角。
芋头的口感软软糯糯,
它的发音与“运来”很接近,
所以有些人家会选择在中秋吃芋头,
不仅仅享口福,
还寄托了未来能好运连连的希望。
“蟹膏肥,稻花香”的时节,
怎能少了大闸蟹的身影。
面对甘香流油的蟹黄、
白嫩鲜甜的蟹肉,
不禁要口水直流。
“蟹”与“谢”同音,
在中秋这个充满浓情厚谊的节日,
走亲访友、好友小聚......
大闸蟹便成了表达心意的送礼佳品。
作者:胡荣鑫 改编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