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慕联社区> 知识魔灯> 中元节

中元节

知识魔灯 慕联教育 浏览量(800)

【慕联导读】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之为“中元节”,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民间俗称“鬼节”,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为中国传统节日里的四大祭祖节日,又与上巳节(三月三)、清明节、寒衣节(十月一)并称为四大鬼节。

中元节由于过去被错误地认为是宣传所谓“封建迷信”,从而渐渐被人们忽视,其实中元节传达的是敬畏精神,宣扬的是一种感恩文化,而敬畏和感恩恰恰是今天的人们所缺失的。

一个没有敬畏之心的人,会肆无忌惮,经受不住诱惑的侵袭,把握不住做事做人的度,以至于完全迷失自己。

一个人心存敬畏的时候,他就会有整体意识,懂得感恩,把除自己之外的一切视为上宾,而不是利用与践踏。

    一个能够对别人、对万事万物相敬如宾的人,他肯定是一个和谐的分子,一个人在和谐着别人与外物的同时,最终也和谐了自己,圆满了自己。

 

“封建迷信”为由,打压抑制传统节日,是非常愚蠢的做法。理解节日背后的意义,才能更好的走进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使我们更符合中国人的身份。

 

中元节可以让我们停下脚步,感怀前人,敬畏天地,思索人生!

 


 感恩先祖,敬畏自然

 

七月十五是月圆之夜。

    远古时期,人们崇拜月亮,视月亮为时间、生命之神,每逢月圆之夜都要载歌载舞举行庆典,也就是“跳月”,因此中元节的起源与月亮崇拜有关。

    中元节还与上古时期迎四时之气、四时祭祀先祖的礼俗有关。

    七月十五在古时候被称为“秋尝”,意思是七月初秋,谷物成熟了,用新收获的粮食来祭祀先祖,给先祖“尝新”,同时也祭祀土地和庄稼。

    所以中元节祭祀先祖,既是感恩先祖,向先祖汇报丰收,同时也传达了对粮食、土地的崇拜,以及对自然的敬畏。

    周国平说:“人不可背离土地,不可遮蔽天空,不可忤逆自然之道。”

    人类只是向自然借了一块地方,被赐予了一段时间,以生命这种形式出现、存在,并享受生命的甘美。也正是在这块地方、这段时间里,有动物、植物和雷电山川与人类作伴。

    所以,对自然要敬畏,对同行的伙伴要谦让、客气。不但人与人要和睦相处,人类还要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

    很多人不相信世界上存在神,但是却相信自然拥有神秘的力量,是一个有情有灵的生命体,敬畏是会得到回报的。

    保持一颗敬畏的心与自然相处,获得的将是两者平等的尊敬和万物的圆融。

三元居中,敬畏天理 


中元节来源于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 “三元”相对应的就是三个节日,其中的上元节就是元宵节。 道教又有“三官”的说法:天官、地官、水官。 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 相传七月十五这天,地官出巡人间,分辨善恶,并察看人鬼劫数,所以那些饿鬼囚徒也在这一天聚集起来,等待赦罪超度。 中元节在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来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 目连为佛祖十大弟子之一,号称“神通第一”。 他在修行中仍然很想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发现母亲已经变成饿鬼,吃的喝的都没有,境况可怜。 目连于是运用神通,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伤心,就向佛祖求助。 佛祖对目连说,他的母亲在世时,做了不少恶事,犯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后来佛祖告诉目连解救他母亲的方法。 善恶到头终有报。头顶三尺有神明。所以我们应该像古人那样敬畏天理,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为善去恶。

 

作者:胡荣鑫 改编自互联网  

护眼模式

在线咨询

需要打开QQ

电话咨询

免费咨询电话

18100178233

意见反馈

扫码添加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