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慕联社区> 资讯快递> 秋季开学,高一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文件和解读在这里!

秋季开学,高一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文件和解读在这里!

资讯快递 慕联教育 浏览量(1691)

【慕联导读】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2020年秋季开始,我省普通高中高一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为切实做好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意见》(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具体内容有哪些,一起来看↓↓↓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重要窗口”为标准,统筹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高考综合改革和高中阶段教育高水平攻坚计划,全面落实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和要求,转变育人方式,强化选择性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努力实现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

基本原则

1.以生为本,立德树人。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以生为本,拓展教育载体,丰富教育内涵,创新方式方法,把立德树人融入课程、教学、活动、评价等各个环节,实行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落实落细思想道德教育,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思想情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强化选择,转变方式。要坚持选择性教育思想,以问题为导向,用好改革利器,推动分类办学,着力发展核心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探索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做好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

 

3.完善机制,强化保障。加强领导,明确工作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组织领导、系统培训、示范引领、监测督导等工作机制,完善经费投入、师资配置、专业研究、设施配备等保障机制,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总体目标

 

通过本轮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建立完善一套顺应时代要求、彰显选择性教育思想、选修课程丰富、对接未来教育、符合浙江实际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育人方式,推进普通高中学校教育转型,实现多样化特色发展。突出核心素养的培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在2020年遴选确定样本学校的基础上,培育一批新课程新教材示范区和示范校,争当全国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的排头兵,努力成为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普通高中教育的重要窗口和典型样板。

 

主要任务

 

(一)

规范课程设置与管理

严格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合理安排高中三年各学科课程,注重课程设置的均衡性和学科学习的可持续性。开足开齐必修课程,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等课程,加强理化生实验教学。根据学校实际统筹规划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二)

强化选修课程建设

坚定教育改革方向,遵循新课程新教材理念,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选择。因地制宜加强特色化、精品化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根据学校特色和定位,科学谋划、开发开设分类分层可供选择的选修课程,落实好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设置,建立学分管理制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

推进选课走班教学

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和完善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从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出发,全面实行必修课程分层走班、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分类走班、体育与健康和艺术课程分项走班教学,让“网上选课、一生一表、走班上课”成为高中教学新常态。

(四)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严格按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顺序渐进开展教学,探索建立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积极探索基于真实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加强跨学科综合性教学,推进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利用线上教学跨时空、多资源、可重复等特点,充分发挥线上教学对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个别化教学等重要作用,促进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推进教学方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

强化教学常规管理

完善普通高中教学管理规范。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按照学业水平考试按年级定时定科统一安排的要求,严格控制并开科目和每周课堂教学时间。统筹做好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的教学安排,严禁超课标教学、抢赶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六)

注重核心素养培养

发挥新课程新教材的学科育人优势,以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重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七)

完善学生发展指导

加强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学生选课指导,全面实施导师制,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规划,科学合理制定学业修习计划与生涯发展规划,促进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地发展。

(八)

健全考试评价制度

修订完善普通高中学分认定办法和毕业标准,强化对学生爱国情怀、遵纪守法、创新思维、身心健康、审美能力、劳动实践等方面的评价,完善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将其作为推进素质教育、转变育人方式的重要制度。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进一步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加强与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相适应的高考命题研究和改革,积极稳妥地深化高校招生制度改革。

(九)

建立课程实施监测制度

健全课程建设和管理反馈改进机制,及时监测课程方案执行情况、课程标准落实情况以及教材使用情况。

(十)

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

根据 “分类办学、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实施分类办学改革,改变区域分层办学现状,逐步形成区域支撑普通高中学校特色发展的分类办学机制,鼓励普通高中从自身条件和社会需要出发,制定学校课程建设规划,构建以学科为中心,贯通必修、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的学校课程体系,开发建设校本特色课程群,形成办学优势和特色,在全省形成一批办学特色涵盖科技、人文、体艺、传媒、综合等多个领域,有效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的现代化普通高中学校。

 

实施与保障

 

(一)

加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领导

调整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联席会议制度,全面贯彻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时研究解决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遇到的重大问题。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相应机构与机制,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新课程新教材的重视和支持。确保课前到书。加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调研、指导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研究对策,解决学校课程实施的困难和问题。

(二)

落实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主体责任

省教育厅负责新课程新教材有关政策、制度、规划、方案的制定,提出指导意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承担所辖地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主体责任,全面负责行政区域内学校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组织、指导、服务和管理工作。普通高中学校是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主体,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学校应当成立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认真贯彻教育部、省教育厅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要求,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开展教师培训,注重与学生和家长的交流沟通,遵循教育规律,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

加大课程实施的专业研究与专业引领

调整和充实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研究课程改革政策,指导课程实施,修订普通高中学科德育指导纲要,为行政决策、教学改进、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专业支撑。设立一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样本学校,加强新课程新教材的研究,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设立新课程新教材重点研究项目,整合高校、科研机构、教研系统、学科研究专家的力量,集中精力,研究和解决课程实施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全省各级教研部门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在实践中转化落地等问题加强研究,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深入师生开展实践研究,推动深化教学改革。

(四)

加强新课程新教材培训,提高课程实施的能力

省教育厅将整合各类师资培训和教研机构的力量,分类、分层、分级部署和实施培训工作,通过国家级示范培训、省级骨干培训、市级培训、校本研修等方式完成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相关人员、各级教研部门负责人和普通高中各学科教研员、普通高中学校校长和各学科教师的全员培训。省级主要负责教育行政干部、校长、教研人员以及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市级和县级主要负责所辖区域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和各学科任课教师的培训。学校则结合校本教研制度,组织新课程新教材的全员培训。

(五)

加强条件保障,充分满足课程改革需要

各地要加大高中课改经费投入,满足新课程新教材教师培训、课程实施、教学研究、校舍建设、设备配置等方面的需要,并向农村地区、薄弱地区倾斜。要根据普通高中建设标准,结合高中阶段教育高水平发展攻坚计划,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完善学费动态调整机制,保障学校正常运转。要积极协调编制、财政部门,落实城乡统一的编制标准,加大区域内统筹配置和师资共享的力度,为学校配齐配足教师。完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强资源配置,满足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需求。

(六)

加强对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督导

把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情况列入全省教育科学发展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全省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开展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专项督导评估,并将其纳入综合督导和责任督学日常督导,督导检查结果作为对下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普通高中学校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七)

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各地要认真制订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宣传工作方案,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统筹做好新课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的宣传,深入解读阐释改革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具体安排,努力营造社会各界广泛理解、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实施意见》中提到的主要任务和方向是什么?我省新课程新教材下的课程结构怎么组成?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时需要注意什么?一起来看《实施意见》详解9问答↓↓↓


 

我省《实施意见》的出台背景是什么?

 

(一)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改革文件精神,深化课程改革,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的改革目标。

 

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是对现行普通高中课程的深化改革,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将体现立德树人要求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落实到了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适应高中教育全面普及的新形势,进入全面普及阶段,学生个体之间差异更加明显,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和全方位,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分层、分类的选修课程选择修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促进学校多样化发展。对接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增强课程教学与考试招生改革的关联性,加强教育各领域发展的协调性,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18〕15号)和教育部《关于报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方案的函》(教基司〔2019〕28号)均要求各地统筹做好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工作,并抓紧制订实施方案。为顺利推进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组织编写了修订普通高中各学科教材,并于2020年修订完善形成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同时教育部还印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相关文件。上述国家文件的精神和要求,都需要我们结合我省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强化选择性教育和个性化教育,促进普通高中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2012年,我省基于选择性教育和“适合学生的教育”的教育理念,全面启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大力推进选修课程建设、选课走班教学、生涯规划教育、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等,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2014年,在深化课改的基础上,启动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与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环环相扣、相互呼应。2020年,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要继续坚定选择性教育改革方向,落实新课程新教材理念;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线上教学助力个性化学习;要根据“分类办学、错位发展”的原则,促进普通高中学校特色发展,有效满足学生自主发展需求。

 

(三)突出创新实践和特色培育,成为全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窗口。

 

认真总结我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以“重要窗口”为标准,统筹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高考综合改革和高中阶段教育高水平攻坚计划,培育一批新课程新教材示范区和示范校,争当全国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的排头兵,努力成为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普通高中教育的重要窗口和典型样板。

 

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是什么?

 

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重要窗口”为标准,统筹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高考综合改革和高中阶段教育高水平攻坚计划,全面落实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和要求,转变育人方式,强化选择性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努力实现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基本原则:

 

1.以生为本,立德树人。把立德树人融入课程、教学、活动、评价等各个环节,实现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落实落细思想道德教育,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思想情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强化选择,转变方式。坚持选择性教育思想,以问题为导向,用好改革利器,推动分类办学,着力发展核心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探索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3.完善机制,强化保障。加强领导,明确工作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组织领导、系统培训、示范引领、监测督导等工作机制,完善经费投入、师资配置、专业研究、设施配备等保障机制,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主要任务和方向是什么?

 

1.规范课程设置与管理。严格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开足开齐必修课程,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等课程,加强理化生实验教学。根据学校实际统筹规划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2.强化选修课程建设。坚定选择性教育改革方向,因地制宜加强特色化、精品化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根据学校特色和定位,科学谋划、开发开设分类分层可供选择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3.推进选课走班教学。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和完善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让“网上选课、一生一表、走班上课”成为普通高中教学新常态。

 

4.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严格按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顺序渐进开展教学,探索建立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积极探索基于真实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加强跨学科综合性教学,推进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5.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按照学业水平考试按年级定时定科统一安排的要求,严格控制并开科目和每周课堂教学时间,严禁超课标教学、抢赶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6.注重核心素养培养。发挥新课程新教材的学科育人优势,以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重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7.完善学生发展指导。加强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学生选课指导,全面实施导师制,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规划,科学合理制定学业修习计划与生涯发展规划,促进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地发展。

 

8.健全考试评价制度。修订完善普通高中学分认定办法和毕业标准,完善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将其作为推进素质教育、转变育人方式的重要制度。进一步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加强与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相适应的高考命题研究和改革,积极稳妥地深化高校招生制度改革。

 

9.建立课程实施监测制度。健全课程建设和管理反馈改进机制,及时监测课程方案执行情况、课程标准落实情况以及教材使用情况。

 

10.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根据“分类办学、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实施分类办学改革,改变区域分层办学现状,逐步形成区域支撑普通高中学校特色发展的分类办学机制,在全省形成一批办学特色遍及科技、人文、体艺、传媒、综合等多个领域,有效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的现代化普通高中学校。

 

我省新课程新教材下的课程结构怎么组成?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其中,必修、选择性必修为国家课程,选修为校本课程。

 

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所有学生必须全部修习。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考核必修课程内容。

 

选择性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学生,必须在本类课程规定范围内选择相关科目修习;其他学生结合兴趣爱好,也必须选择部分科目内容修习,以满足毕业学分的要求。高考选考主要考核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由于我省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选择性必修课程数量很大,为了平衡各门选考科目内容,控制学生学业负担,规定列入技术选考范围的选择性必修课程有2个,即信息技术的《数据与数据结构》和通用技术的《电子控制技术》。

 

选修课程(包括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学科课程标准的建议以及学校办学特色等开发开设。

 

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时需要注意什么?

 

学校要按照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意见的要求,根据学校办学目标和特色,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规范课程设置与办学行为,统筹安排高中三年教学计划。

 

1.要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每门必修课程的教学时间总量不得少于课程标准的规定,严格按规定完成必修课程教学,不得增课时赶进度结束所有科目的必修课程。规定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化学、生物学等7门学科在高一下学期末,思想政治、物理2门学科高二上学期末,技术学科在高二下学期末完成必修教学。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劳动课程必须开足3年。

 

 2.要开齐开好选择性必修课程。要努力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选择性学习需求,不得制造借口停开某门选择性必修课程,不得按高考选考要求实行“套餐”制。由于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最低毕业要求是42学分,一般来说,学生完成高考必考和选考科目所要求的选择性必修课程学分约36-38学分,还需要至少修习4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实施意见》规定让每位学生在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学科的选择性必修课程中至少修习4学分。

 

3.要严格规范学校课程设置与办学行为。课程设置要注意均衡性和学科学习的可持续性,要严格控制并开科目。在高一年级,并开学考科目不得超过9门。要严格控制课堂教学时间,每周课堂教学时间不得超过26小时,即每周35课时(按每课时45分钟计)或每周39课时(按每课时40分钟计)。每学期每周至少开设4课时选修课程。

 

4.要建立健全选课走班制度。要做好生涯规划教育,认真指导学生自主选课,探索多样化的选课走班模式。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选择权,不要干涉学生的自主选课,不要提前要求学生在高一确定所有选考科目,继续大力推进分类分层走班教学,防止出现高二年级按选考科目重新组班分班现象。

 

5.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严格按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的要求开展教学,循序渐进,新课教学不能超纲超标追求高难度,不要加班加点盲目赶进度。加强核心素养研究,积极探索基于真实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推进应用学习、项目学习、实践学习、综合学习、设计学习等,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加强跨学科综合性教学,推进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和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次方案中对于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课程如何规定?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是普通高中必修课程,所有学生必须全部修习,高中三年每学期都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劳动课程。

 

此次《实施意见》中,综合实践活动共8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6学分,社会实践2学分。研究性学习以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主,学校应基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和本地资源,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设计活动主题和具体要求,选择和开发学习内容。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考察、党团活动、军训等,主要应在课外进行,着重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高实践能力。

 

劳动共6学分,其中志愿服务2学分,劳动实践4学分。志愿服务在课外完成,劳动实践主要以劳动课的形式实施。学校可根据高中劳动教育目标,结合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等内容,选取和设计课程内容。劳动课的修习内容可与通用技术选择性必修、校本课程的内容统筹。课程实施要以学生参加生产劳动体验与实践为主,通过落实劳动实践周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劳动学分认定由指导教师和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记实材料,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的修习课时、学习表现、实践成果给予客观记录与科学评定。

 

为贯彻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劳动课程实施,学校要制订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课程实施方案,统筹安排两门课程的课时,建立规范的课程修习与学分认定制度。配齐配足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课程专职或兼职教师,落实专兼职教师的工作量核算、职称认定、评优评先政策。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课程实施和评价的研究与指导,组织专题培训与研修,提高教学实效。要加快建设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课程的校本资源和实践基地,为课程实施提供必要的场地、器材、经费支持。

 

新课程新教材下如何开发实施校本课程?

 

2012年我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出“把课程开发权交给老师”以来,由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充分调动了学校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开发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校本选修课程,为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习、个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学校应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继续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基本要求为:

 

1.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统筹规划校本课程建设。根据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将学校原有的校本课程进行重新梳理,加强顶层设计,增强课程育人功能。

 

2.以学科为轴心,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基于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参照学科课程标准的建议,进行横向拓展与纵深发掘,构建层次清晰、递进有序的校本课程体系。

 

3.按照“分类办学、错位发展” 原则,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定位、办学特色和传统优势项目,打造高质量的精品学科课程群和特色课程群。

 

4.建立学校课程质量监控制度。加强校本课程“准入”审核,加强课程实施质量监控,制定评价标准,定期监测课程实施效果。

 

5.主动与高校、中等职业学校、社会机构合作开发校本课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网络教学课程,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新方案下我省普通高中的毕业要求是什么?

 

(一)普通高中学生应在3年内完成学业,允许学生提前毕业。

 

(二)普通高中学生取得毕业资格,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我省普通高中学籍;

 

2.符合中学生品行要求,遵守《浙江省高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3.在规定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且总学分达到144学分,其中必修课程修满88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42学分,选修课程14学分;

 

4.参加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所有科目的考试,且不合格科目不超过一门;

 

5.综合素质评价中的4个测评项目中,不合格的项目不超过一项。

 

(三)符合我省普通高中毕业条件的学生可获得浙江省普通高中毕业证书。普通高中毕业证书由省教育厅监制,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验印。

 

如何确保新的《实施意见》顺利落地?

 

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落实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主体责任,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普通高中学校要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领导,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联席会议制度,全面贯彻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要求,及时研究解决实施工作遇到的重大问题。加强调研、指导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研究对策,解决学校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大课程实施的专业研究与专业引领,设立一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样本学校和,新课程新教材重点研究项目,整合高校、科研机构、教研系统、学科研究专家和的力量,集中精力,研究和解决课程实施的重点与难点问题。

 

要加强新课程新教材培训,提高课程实施的能力。要加强条件保障,完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强资源配置,满足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需求。

 

要加强教育督查把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情况列入全省教育科学发展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统筹做好新课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的宣传,深入解读阐释改革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具体安排,努力营造社会各界广泛理解、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来源:教育之江

再编辑:小羽

护眼模式

在线咨询

需要打开QQ

电话咨询

免费咨询电话

18100178233

意见反馈

扫码添加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