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慕联社区> 知识魔灯> 五一节,用绘画向劳动人民致敬!

五一节,用绘画向劳动人民致敬!

知识魔灯 慕联教育 浏览量(690)

【慕联导读】

“我知道什么是劳动: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高尔基



劳动说

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李大钊

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陶铸

所有现存的好东西都是创造的果实。-- 米尔

我们在我们的劳动过程中学习思考,劳动的结果,我们认识了世界的奥妙,于是我们就真正来改变生活了。-- 高尔基

我毕生都热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也许甚至说,我更热爱体力劳动。当在体力劳动内加入任何优异的悟性,即手脑相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就更特别感觉满意了。-- 巴甫洛夫

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 富兰克林

停留在已得的成绩上,而是英勇地劳动着,努力要把劳动的锦标长久握在自己手里。-- 奥斯特洛夫斯基

劳动使人建立对自己的理智力量的信心。-- 高尔基

如果儿童让自己任意地不论去做什么而不去劳动,他们就既学不会文学,也学不会音乐,也学不会体育,也学不会那保证道德达到最高峰的礼仪。-- 德谟克利特

不劳则无获。 ——富兰克林

 

节日说

 

五一国际劳动节,又称国际劳动节,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劳动节。节日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用绘画说劳动

从古至今,大量的艺术作品都以劳动者为题材,反映了艺术家对劳动的体验与感受,记录了劳动者的艰辛、欢乐与坚强……

时值“五一”劳动节到来之际,让我们聚焦古今中外艺术史中表现劳动人民的经典画作,体味东西方各个时代劳动人民的风采!


中国绘画中的劳动人民

程棨 摹楼璹《耕织图》局部

    古时候虽然没有劳动节,但为劝课农桑、鼓励耕织,统治者也会命人绘制耕织图以宣传推广,鼓励劳动。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耕织图将古代劳动者自然淳朴,勤于耕作与蚕织的情景描绘的淋漓尽致,从这些画作中也能深刻感受到百姓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劳动喜悦之情。


  

康熙版《耕织图》

    在耕织图中,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雍正耕织图》最为精美独特。画册用笔精工,刻画细致入微,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山水之间,绿树成荫,村舍阡陌,鸡犬相闻;成人紧张劳动忙碌,孩童放牧送饭,或绕膝嬉戏,牵衣相看,使观者身临其境,栩栩如生。一种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劳动喜悦之情跃然纸上,宛如是一幅桃花源式的田园风情画卷。

 

雍正版《耕织图》


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不仅命人绘制《耕织图》,并且将《耕织图》中的美景用实际山水复原出来,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衣食之本,用艺术与现实相结合的手法镶嵌在清漪园绚丽的湖光山色之中。

徐悲鸿《九州无事乐耕耘》

    《九州无事乐耕耘》是徐悲鸿1951年创作一幅农耕题材的作品,通过三位农民的劳作描绘了劳动生活中平淡无奇、千篇一律的一面,让人在普通生活中体味其伟大之处,从而对辛勤劳作的农民充满敬意。


    《愚公移山》是徐悲鸿客居印度创作的代表作,画中的人物模特多由印度人充当。画稿中有位像鲁智深的人物被反复描绘,其原型是该校的厨师拉甲枯马尔啼亚。徐悲鸿每次请他做模特,他都很高兴,并且随叫随到。


    有人问徐悲鸿为何要在中国历史题材中加入印度人形象,他如是说:“虽是印度人,但都是勤劳的劳动者,形象不同于中国人,意义却是一样的。”为画好画中的十多位人物,徐悲鸿绘制的画稿、素描稿多达数十幅。《愚公移山》以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传达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与毅力。


蒋兆和《九兰打夯》(国画)

    画家在作品中热情讴歌了劳动者所独有的健康之美、力量之美与朴素之美。这支新中国水利建设的娘子军,既代表了劳动人民,也代表了新时代女性的风貌,展现了团结的力量,钢铁的毅志和火红的热情。


《洪荒风雪》黄胄 1

    《洪荒风雪》的构思得之于画家在青藏公路行程中的切身感受,当时他和同伴们在大戈壁滩艰难跋涉一个星期,不见人烟,突然,远处传来驼铃声,使他们精神为之一振。一队地质队员迎面而来,这个意外惊喜令人永生难忘,从而有了画作的基调。很多年后他依然时常回忆起这个瞬间:“我敢于画画,主要是在生活中摸爬滚打。如画《洪荒风雪》,是在格尔木看见上百个地质勘查队员,在那样广阔的大地上艰苦劳动,我激动得不得了。”

李焕民《初踏黄金路》(版画)

    完成于1963年的《初踏黄金路》,反映的是西藏民主改革主题。“农奴们得到解放,有了自己的土地和生产资料,劳动起来也非常兴奋。秋收的时候,他们傍晚把粮食收回来堆到院子里,晚上就不停地唱歌跳舞,高兴得不想睡觉。当时我到西藏写生,半夜时经常被他们的歌声唤醒。”画面以象征着丰收的金黄色为主调,与其作对比的黑、白、红三色突出了欢乐自信的藏族妇女。画面线条饱满有力,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藏族人民喜迎和平解放后第一个丰收年的心情。

方增先《粒粒皆辛苦图》(国画)

    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歌颂了中国农民勤俭节约的美德与新时期积极向上的时代风貌。那双粗糙的大手是劳动者的手,它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身后的马车满载的是丰收的喜悦,是劳动的报偿,是真正属于平凡劳动者的美好生活。画中的老农是中国亿万农民中极普通的一员,然而,在他身上却散发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质朴、善良,有如家乡父兄那般质朴、亲切。作品以墨线为骨,吸收了西洋绘画明暗、块面的手段,描写一位赶着满载丰收稻谷的马车的农民捡拾麦穗时的专注神情,表达了这句妇孺皆知的唐诗喻示的精神。

刘文西《幸福渠》

    《幸福渠》创作于1974年,是由陕西省文化局美术创作组集体完成、刘文西主要执笔的绘画作品,作品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反映了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劳动场景。另外,作为1974全国美展封面代表之作,《连环画报》、《延安画报》等众多杂志都将其作为封面大量刊登。

罗中立《父亲》

    《父亲》是中国著名油画家罗中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油画作品。画家用浓厚的油彩,精微而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挚、纯朴憨厚的父亲画面。背景运用土地原色呈现出的金黄,来加强画面的空间感,体现了《父亲》外在质朴美和内在的高尚美。这幅作品所创造的农民形象“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农民,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才养育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

 

 

劳动是神奇的,劳动是伟大的。

劳动者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

编织了这个五彩班斓的世界,

创造了人类的文明。

让我们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

向全世界的劳动者致敬!

护眼模式

在线咨询

需要打开QQ

电话咨询

免费咨询电话

18100178233

意见反馈

扫码添加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