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负数”的起源
【慕联导读】
我国古代“负数”的起源
进入初中阶段,同学们一定对“负数”一点都不陌生。自从学习了负数以后,生活中很多关于量的表示方式就方便了很多,但是对于“负数”到底怎么来的?我想同学们一定不清楚,我们说数学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是经过我们的祖先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推理形成的。那我们一起来看下“负数”的起源吧。
我国在《九章算术》《方程》章中就引入了负数(negative number)的概念和正负数加减法的运算法则。刘徽在该术的注文里实质上给出了正、负数的定义:“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并在计算工具即算筹上加以区别“正算赤,负算黑,否则以邪正为异”.这就是规定正数用红色算筹,负数用黑色算筹.如果只有同色算筹的话,则遇到正数将筹正放,负数时邪(同斜)放.在某些问题中,以卖出的数目为正(因是收入),买入的数目为负(因是付款);余钱为正,不足钱为负。在关于粮谷计算中,则以加进去的为正,减掉的为负。“正”.“负”这一对术语从这时起一直沿用到现在。
在《方程》章中,引入的正负数加法法则称为“正负术”。正负数的乘除法则出现得比较晚,在1299 年朱世杰编写的《算学启蒙》中,《明正负术》一项讲了正负数加减法法则,一共八条,比《九章算术》更加明确。在“明乘除段”中有“同名相乘为正,异名相乘为负”之句,也就是(±a)×(±b)=+ab,(±a)×( b)=-ab,这样的正负数乘法法则,是我国最早的记载。宋末李冶还创用在算筹上加斜划表示负数,宋代以后出现笔算也相应地用红、黑色数码字以区别正、负数,或在个位数上记斜划以表示负数,如 (即—1824), 后来这种包括负数写法在内的中国数码字还传到日本.“负”数的引用是世界数学史上一项重大的成就,第一次突破了正数的范围,扩展了数系。我国的祖先是非常聪明的,因为外国则到7世纪印度的婆罗摩及多才认识负数。
朱世杰
所以,同学们,我们现在能轻松的学习“负数”要好好感谢我们的先人,否则哪有我们今天的数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