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慕联社区> 家长广场> 一年级到高三:不同时期心理特点及沟通方式

一年级到高三:不同时期心理特点及沟通方式

家长广场 慕课联盟 浏览量(808)

【慕联导读】

写给家长的话:


各位家长对自己孩子兴趣的了解,是否还停留在小学时候“我长大要当老师、当警察”这些稚嫩的话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适用。更何况在高中这个人生转折点上,了解孩子面对大学的兴趣和目标,便是进一步引导他前进的老师。


什么时候和孩子聊兴趣、聊目标?就是现在!


浙江大学竺可桢老校长对进入浙大的学子有两个经典的问题,现在浙大的门口就立着这样一块“两问石”。


“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


多年前有一个恶搞版的回答,“混”和“混混”。


在付之一笑后,让我们回到问题本身。家长不妨先扪心自问一下:“我了解孩子的兴趣和学习目标吗?再问孩子这两个问题:“第一,你进入大学想做什么?第二,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现实中有这样的两类高考家长。一类是内心常常焦虑,却又手足无措,只能等孩子出了模拟考成绩,反复地比对、查看各省历年的高考分数线。另一类家长只会对孩子用强迫式学习的方式,很少关注他们的兴趣点。


看看这两类人里,是否有你或身边人的影子。





所以,在浙大招生办工作多年的夏标泉老师的建议是——


1、如果你的孩子即将高考,爱他的方式是和孩子多交流,了解他的兴趣和目标。

2、如果你的孩子没有明确的专业目标,爱他的方式是引导孩子成长,让他树立一个大学兴趣的方向。

浙大学生中,三分之一很用功,三分之一不读书,三分之一随大流。用功的“学霸”从高中到大学,心中一直有个为之奋斗的目标;不用功的“学渣”觉得进了大学就可以不用努力,也不用思考;随大流的人不外乎两种:有兴趣却没有实践的动力,一腔热血却迷茫不自知。这种人的命运往往受同寝室室友的影响。

也许有人觉得,大学就是用来挥霍的。但是,告诉孩子,明确兴趣之后,大学可以挥霍地有价值。兴趣在某个专业上,那就在学习中钻研它;兴趣在游戏,不如自己开发游戏;兴趣在社交,不如在社团中锻炼能力,广交人脉。



3、如果你的孩子有坚定的专业目标,爱他的方式是尽可能支持孩子的想法,不要一味否定,或者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


有规划、有思想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更容易成功。很多优秀的大学喜欢个性化的招生,像自主招生和报送生,因为这种招生模式可以见到学生,从而关注到他们的自我成长期望值,了解他们对未来是否有规划。

因此,孩子在高中阶段的成果不只在于分数与成绩,更要有追求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


护眼模式

在线咨询

需要打开QQ

电话咨询

免费咨询电话

18100178233

意见反馈

扫码添加答疑